線上課程就是這知識經濟時代中職業講師的標配
我在企業內訓上高階主管營運思維或是新事業簡報課程時,常常問他們一家企業最基本的營運目標是什麼?在很多的討論中,我常常跟他們分享三個方向:「營業額最大化,效益最佳化,產品定位差異化」,這當然是一個過於簡化的方向,但的確是一個每位主管都應該在年度計畫中做下一些計畫的方向。
我常說:「一位職業講師要把自己當一家企業來看待」,所以該要有的營運思維也不該少,也就是說每位講師應該也要去思考:「營業額最大化,效益最佳化,產品定位差異化」這三個方向。
而這看似三個方向的規劃,在這五年來說,其實也有了一個對講師來說最好的解決方案:「線上課程」,我甚至也常直接明講:「線上課程就是這知識經濟時代中職業講師的標配了。」
而為什麼我會這樣說,我可以跟大家分享自己在這兩三年的體會,在2019年的時候我的一年課程與演講邀約大約是185場,到了2020年疫情開始擴散,大部分的管理顧問公司都直接無薪假、講師的課程也都掉了七八成,但是那時候我的課量只有些微的掉落,大概也只掉了一成而已,而七八月時疫情趨緩,在第三第四季也遇到了企業報復性的上課,我的客滿到一個月只有五天可以休息,所以在2020年我的邀請課程也走到了200場的狀態了,這時候我想問問大家,你們覺得我的2021年的年度目標是幾場?
有人猜200場維持就好,有人猜220場小有成長,有人猜250場再一次的突破自己,然而我卻只是在想:「一年250場?那我還有人生嗎?那我還有家庭嗎?」一年250場有的人可能會去思考那應該是營業額最大化的策略方向,但是說真的:
- 第一點,250場真的就是營業額最大化的最佳方式嗎?這樣的幹勁可以撐個幾年呢?這肯定是忽略了另外一句話「效益最佳化」。
- 第二點,其實250場對一位講師來說本來就不是營業額最大化的方式,這是因為服務的天窗太快就到達了,而且你僅剩的時間連休息也不夠。
更何況應該讓自己有時間去思考有策略性的專業與課程的整體提升計畫,你把你的生活都放在「執行上」這絕對不是好的規劃與職涯策略
服務有其限制,產品才有機會規模化
我們從商業模式的角度來看,一位職業講師不管他的專業力有多強,在正規的情況下,他營收的天窗如下:
一、時間與地點的排他性:
你再有名,同時間內台北場與高雄場你只能選一場!這就是營收天窗的第一塊,或是當你已經很疲累了還有可能北高一日行嗎?所以你會發現服務型的營收是有時間、地點與體力的限制,甚至你要出國講課,那在時間的耗損上只會更多。
二、高單價勢必低頻率:
假如在正常的情況下,你會發現一年可以講課又維持一個生活品質的情況下,線下課程會有一個場次的限制,那相對應的你就可以算出你一整年的整體營收了,但是要是你說你想要走經典的高單價課程,那你更要知道一個通則,大多數的情況下,高單價會壓制學員整體數量。
三、線下課程學員人數的上限:
以一場需要實作演練與演練後點評的線下課程,可以五十人嗎?可以;可以一百人嗎?可以;可以兩百人嗎?我想問到這邊大部分沒有團隊的講師就知道他無法在人數上有大的數字了。
說真的,一個沒團隊的職業講師一場頂峰大概就是五十人,過了這個數字,品質就會下降,因此你也知道除了時間、地點與價值上的限制之外,人數也是限制不是嗎?
但是反觀,一門線上課程會有時間與地點上的限制嗎?不會,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你在講課的時候,你在運動的時候,甚至你在睡覺的時候都有可能在華人圈中突然有人下單,你就得到了一筆被動收入。你在台北的講課的時候有人買,你在高雄講課的時候也有人買你的線上課程,這是不是打破了時間、地點與人數上的限制了呢?
線上課程的關鍵定價策略,很多人就錯在定價過高
這時候你會說,老師那高單價呢?線上課程可以突破高單價嗎?這時候我也可以直接跟你說,線上課程他最佳的銷售策略是薄利多銷。
高單價並不是線上課程他可以發揮的優勢,雖然有些經營的方式可以建立高單價,但是那些都是有前提與流程的,所以我們就來聊聊,線上課程的營收模式吧!
而說到線上課程那就勢必要提到這些課程所屬的平台,或是說你打算在哪個線上課程平台上開發你的課程?在台灣的線上課程平台有幾個比較有名的,目前最大的hahow,另一家則是Yotta,而所謂的平台就是他們頂多是階段性的推廣你的課程,但是不會長久,因為他們會把行銷資源移往下一門新開的線上課程或是長期熱銷的線上課程,而職業講師會和線上課程平台合作,其實最關鍵的就是:「這些平台的日常流量與使用者輪廓」。
你圖平台他們所經營的會員流量,而他們圖分享者的課程內容,來達成售後的分潤。
而這也就是為什麼線上課程平台比較適合低價位:「募資期800~1800,日常2500~2900。」因為這是平台提供的是流量,就是每日會有多少人看到你的線上課程,消費者對於價格上的消費習慣,則是衝動性消費適合在800-1000左右,就是本來沒有打算要買課程的學員在平台上閒晃,卻意外的發現你的課程在未來他好像也需要?所以就順手的買了下來,這樣的衝動性消費或是以工具書的角度來購買的預算就是800~1000(募資階段) 2000~2500(募資後)的價格區間。
只要你超過了這樣的數字,衝動性消費就會被你的高價打回理性的階段,轉換率就低了,所以各位一定要清楚的知道一件事情:
為什麼我們要跟平台合作?因為平台經營流量,而流量的消費區間就是低價。
【關鍵決勝點】線上課程的定價策略
三千以上購買的需要是鐵粉或是有強烈需求與經濟能力的學員
平台,經營的強項是流量,不是鐵粉。一開始的線上課程真的不要去期望鐵粉(因為根本還不存在)所以在定價上要以流量(衝動性消費)為根據,而不是去走高價路線。
線上課程如何讓你更有餘裕創造更高營收
所以跟大家分享線上課程的最佳營收模式:「初期募資高峰+日後長期被動收」
初期的募資高峰試算:可以幫你帶到十萬到幾十萬的獲利,看你如何經營:
一門課募資期間 1800 x 自身分潤5成 x 400人購買 = 360,000 元
以一個年收一百萬的講師來說這36萬就是他一季的生活開銷了,要是可以在募資期做到800人大概也就是72萬元,基本上你大概就可以從200萬的年收走到300萬的年收了。
線上課程在台灣已經五年要步入第六年了,很多學員都已經有購買了幾門線上課程的習慣了,這市場有被做出來,但是也因為五年了與最近教學型的商業模式學院制也出現了,所以整體來說,線上課程的銷量是有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要是有好好經營自己的兩三年以上的朋友,那你可以預估你的保守型銷量就是400人,成功就是800人,破一千就是很棒的績效了(早期要破一千很容易,現在不容易了)。反之要是你沒有好好經營(個人粉絲頁起碼破萬),基本上除非你有非常好的商業銷售策略,否則300都破不了,這也是為何線上課程我要放在第三年的獲利成長上的原因,前面兩年好好經營社群與個人品牌,才能用線上課程帶來一波收入。
以我自己與大大學院合作的《晉升主管必修的28堂簡報術》在募資期間就賣出了2700份,是台灣簡報線上課程最高的銷售量,就讓我成功獲利破百萬,讓我買回了自己一季的生活費,而我則是利用這三個月時間又設計出了一套高單價的線下課程,也成功地讓我在2021年年初又獲利近百。
而是職業講師大多就是缺了那長期間的課程研發與設計時間(因為一直在衝線下講課的次數做營收最大化的想像)。
線上課程的初期募資營收,就是可以幫我們帶出一筆營收上的小高峰,幫我們創造出一到兩個月可以專心研發,不用擔心收益的美好時光。
募資期後,才是線上課程成功的第二的關鍵:長期被動收入的效益,要是線上課程沒有幫你創造長期的被動收入,那這線上課程也只成功了一半而已。而你要是有長期寫作的習慣,你就可以在你過往寫過的文章的結尾放上線上課程的連結,那這樣一個月帶個10幾份的流量應該是有機會的:
日後長期被動收入試算:保守來估計一門課一年可以帶來20萬的獲利
一門課日常售價 2300 x 自身分潤5成 x 20 每月人購買 x 12個月 = 276,000 元
那一年就增加了 27萬的被動收入,搭配上募資期間的獲利,很有可能一門線上課程在第一個幫你在財務上增加了近100萬元的收入,並幫你創造出來了兩到三個月的空檔時間。
以上就是台灣在經營線上課程五年後的一些現況與經驗上的數據與大家分享,但是看到這些數據,尤其是訂價,你一定會想問老師多個五百很大嗎?因為看到這樣的銷售量你就會知道多五百元的訂價基本上就是募資期間額外增加:
一門課募資期間 2300 x 自身分潤5成 x 400人購買 = 460,000 元
一門課募資期間 2300 x 自身分潤5成 x 800人購買 = 920,000 元
一門課日常售價 3000 x 自身分潤5成 x 20 每月人購買 x 12個月 = 360,000 元
這一瞬間什麼數字都漂亮了,但是我只能跟你說,消費者衝動性購物就是已經有一個消費習慣了,要是你想要挑戰這個習慣,那真的除非你有非常棒的銷售策略,否則,就等著被市場打臉吧!
過了消費習慣的分水嶺,記住就是另一個世界了,說不買就不買,轉換率會瞬間的暴跌,廣告投再多預算上去,都不會有相對應的起色,不要去Fight市場與消費者的決策習慣。
高單價線上課程的經營方向與策略
但是我知道,即便我都說了那麼明白了,你還是想要高單價的線上課,那我們要如何在線上課程中創造高單價呢?
一、連續建立線上課程,在平台中以產品線與課程品質培養鐵粉
為什麼說要用「產品線與課程品質說話」?那是因為目前的線上課程平台都沒有比較完整協助經營社群與鐵粉的工具或定位。因此要是你不多開幾門課,你是很難經營平台鐵粉的,所以在台灣少數在平台上經營高單價課程有些成果的.這邊我可以跟大家推薦「簡報藝術烘培坊」。他們大概是全台灣教簡報設計最強的團隊了(其實也才三人以下的核心團隊),他們高價(4000左右)的線上課程,有兩個高價動力:一個是對象是醫生,一個是累積了高品質學習經驗的消費者口碑,而他們也好像是第三門線上課程之後才開始走高單價的課程。
說到這邊你就會知道第三門線上課程,那代表了最少兩年以上的經營時間,你才有可能在平台上建立鐵粉來購買你高單價的課程。當然這前提是,你擁有可以開多門線上課程的專業底蘊,否則可能一兩門之後就結束了,你就不知道要講什麼課程了,而我是希望我日後可以開五到七門線上課程,那我的生活就靠這七門線上課程就夠了。
二、鐵粉就要有私域流量,鐵粉必須自行經營
所以當我們知道平台的價值是帶給線上課程日常大量的流量之後,那就表示一開始要是就想要走高單價的線上課程的講師,就要懂得經營自己的粉絲頁與社團,和學員建立一個長期的信任關係,但是通常一般講師遇到的情況是:
1.粉絲中尤其是會加入社團的大多數可能是已經上過線下課的學員了,所以你必須要有新的內容與服務產生,他們才會長期的停留在社團中,這一點就不容易了。
2.內容切割上,你必須扣除掉兩部分的內容:「線下課程的內容(因為有部分的學員聽過)」、「日常內容行銷的內容」,簡單來說你直接把PO過的文章直接變成線上課程,也不一定是好的,真的要把文章轉線上,起碼在內容上要做到部分的改寫、補充與內容視覺化,才可能得到好的口碑。
說到這邊你才會發現,我們看了很多職業講師在線上課程的成功,其實是來至於大量有紀律且長期的社群經營與內容產出,所以說真的,職業講師的個人戰力很強是沒錯,但還是要懂得先和線上課程合作,先從流量上獲利,職業講師的時間才會被釋放出來(線上課程的收益支持你的部分生活開銷),全部都自己一個人維運所需要的精力與時間,絕對不是你一開始可以想像的,把自己無時無刻操到爆真的不是聰明的做法,職業講師要懂得比氣長,也才有機會做到營收、家庭與生活之間的平衡。
你要懂得與平台變成合作夥伴,行銷平台來,專業提升你來,你才有機會專注地將你的專業底蘊優化與提升,醞釀出下一門經典的線上課程。
切記!流量是日常獲利,鐵粉是長期投資,要懂得短中長期的搭配,才可以讓職業講師擁有一個較為健康的獲利體質,每月的現金流就是最穩固的經濟基礎,每月就是要靠日常獲利,對鐵粉的高價線上課程則是營收上偶一為之的小高峰。
線上課程的定位,小心專業經典課程的迷思
線上課程的布局策略其實往往和職業講師的想法是相左的,原因很簡單,就是對市場與線上課程的營收模式不熟,請記住一個鐵律:平台是賺流量,不是賺鐵粉。
你的流量思維要從衝動性購物的角度思考,要從工具書的角度思考,你才能在流量中卡到一個關鍵的高價區(高價值而非高單價喔!)。
所以在這邊提醒職業講師一個在辦線上課程上的最大的迷思:專業經典思維。
很多職業講師遲遲不做線上課程的理由有很多,像是不懂得切割線下課程與線上課程的內容,像是因為自己這輩子也不知道會開幾門線上課程,所以大多數講師會想先開一門,或是只開一門.而因為只開一門而已且日後這課程會在網路上跟著講師一輩子,所以那這一門線上課程肯定要夠專業,否則就跌股了,而也因為要夠專業所以定價不能低(高單價這一段就不重複了),然後就被市場打臉了。
在商業模式中有一個非常知名的模式就叫做賣鏟子,以提供給他人工具為主要獲利。這樣的商業模式來自於美國,我們應該都知道美國早期有所謂的掏金熱,我們更知道的是這掏金熱也蕭條了,但是在這樣的一個熱潮中,有兩個角色的人賺到了,第一個是早期的掏金者,他們也許不是第一批的(因為第一批可能對市場還不熟依舊倒了),但是絕對是早期加入者,他們會在掏金熱的前期有著爆富式的獲利,但是中後期的競爭者多了,在供需上,供給量提升本來就會降價競爭,而在需求方已經被早期餵飽的需求方也不痛了,也有了砍價的談判籌碼,所以很快中後期的人潮獲利快速地遞減,甚至在後進者根本就是無獲利可言的破產了。
那在這樣的熱潮中,老師不說還有第二有獲利的角色嗎?那會是誰?會是那個提供給這些掏金熱挖礦的鏟子的人,因為我不知道你會不會掏金成功,但是我肯定知道你需要一把鏟子,而鏟子賣了,我也不用去思考你掏不掏得到黃金,這就是賣鏟子的商業策略,他賺的是這熱潮的流量,而不是是否有掏到黃金,薄利多銷是賣鏟子,一夜致富是掏金。
在這樣的商業故事中你們千萬不要把線上課程這形式當成掏金熱,因為線上課程是一個長期的需求(因為學員的上課地點、費用與時間無法參加線下課程的市場),真正的熱潮的比例應該是某一個知識產業的專業技能,像是我想要學會投資理財,那對消費者來說就是一個熱潮,有很多人想要學好投資理財,而鏟子呢?就是我們的線上課程,我們的課程在協助他們走向他們想要的成功,而鏟子呢?貴嗎?就是一個低價賺流量的獲利模式。
課程命名,決定你的長期被動收入
而你怎麼讓學員知道你是鏟子?而不是高貴的挖土機?
那就是課程命名了,而命名也就是搭配著你想要創造的獲利是哪一端來決定:初期募資高峰+日後長期被動收入,這邊我就舉兩個命名思維做一個例子,讓大家參考。
強需求會帶來募資高峰,鏟子會帶來被動收入
《晉升主管》就是一個強需求,所以當我們用這樣的定位與命名時,我們可以收割一波想要升主管但是還沒升主管的市場,但是收割完這一波時(要知道收割就是把多年的市場中累積與未被注意到的需求填滿),後續的長期被動收入就一般般了。
那什麼是鏟子呢?說出來不值錢,但是卻可以完全的改變你線上課程的營收模式。這種課程的名稱往往簡單親切,喔,這還真不想公布給大家啊,因為這太容易執行了,就是一個命名而已,這樣的命名大概會像是這樣:《學好商業簡報的第一門課》、《學好財富自主的必讀經典》。他就是想要往這個知識潮流,而你提供了一把鏟子,卡住第一門課、卡住必讀經典這樣的位子,你的課程日後的被動收入就高,對!就這麼簡單。
所以雖然台灣線上課程已經有五到六年的時間了,很多課程也都上線了,但是說真的關於每個知識領域的鏟子,卡位的可不多…因為大家都想要有個超級專業的線上課程名稱,看起自己才專業:
不好意思,你怎麼會覺得超級專業的能力可以靠線上課程就學得會?
消費者也不會相信我們可以在線上學到那麼進階的專業,看完線上課程就能融會貫通你的絕世心得啊!那麼專業的事情就用線上課程導流到你的線下課程或一對一諮詢來完成吧!
所以你懂了嗎?一門《某某某學派的瑜珈課》可能在被動收入上沒有比《學習瑜珈的第一門課》來得好喔!
這就是行銷的漏斗,越輕量的需求市場越大,越低的決策成本,決策越快,越專業的課程就越小眾,這就是商業的世界。
那要不要拿起那把鏟子就看大家是否接受這樣的認知了。我自己倒是不介意去開一些《_________的第一門課》
商業模式 | 產品定位差異化 | 營業額最大化 | 效益最佳化 |
線上課程 | 定位懂得抓鏟子 | 可以創造兩種營收模式:初期募資金額與日後的被動收入,一門經營得不錯的線上課程一年幫一位講師創造近百萬元的獲利是不為過的,這些獲利可以幫忙買回自己的時間,繼續做研發 | 會創造被動收入,隨著線上課程的數量提升,被動收入只會越來越高 |
線下課程 | 越專業越好 | 可以走高單價,高價低頻就市場法則建議要有產品線概念,有中價與高價課程,要是剛入講師圈,規劃低價課程也不為過 | 不管你多有名氣,沒有講課就是不會有收入 |
線上課程的設計巧思,是由細節堆砌而成的
講了那麼漂亮的營收,那到底什麼樣品質的線上課程才有機會做到這樣的事情呢?這邊我也提供四個方向給大家,讓日後你們也開始規劃線上課程的時候有些關鍵的提醒
一、清晰的before after
做線上課程與線下課程最關鍵的一點差異就是在傳達一項知識技能時的時間差。在線上與線下最關鍵的差異就是學員的注意力的消耗,一位學員在線下因為老師的帶動與鋪陳而讓學員的注意力可以維持在十幾分鐘甚至半小時,就看講師的熟練度,但是這樣的線下操作走到線上就可能行不通了。
因為過去一般大眾在看影片的時候,已經被訓練到對一部影片的注意力大概只有10分鐘左右就會消退,所以要是使用我們線下課程的時間長短的運課模式,相信學員在短時間內就會覺得自己買錯了線上課程,而中止了學習。
所以在設計線上課程的時候,有一個潛規則:「能不能在半小時的學習時間內,讓學員有具體的產出,而且有清晰的before after。」
請特別注意這半小時應該是兩堂到三堂的課程,而不是半小時一堂課。同時這兩三堂課結束後可以讓學員有一個明確的成果產出,最好是可以在社群中展現的,這樣一方面可以帶給學員成就感,一方面也可以讓學員成為推廣課程的一份子。
為什麼我們要這樣設計呢?其實就是協助積極的學員從外部社群認同轉換為自己內在的認同,也只有有了這樣認同感、持續性的自我激勵,學員才有機會繼續把線上課程上完,並持續的演練與接受挑戰,直到這課程的結束,而這樣子的設計則會大大的影響我們所謂的完課率。
所以當你在規劃一門線上課程最簡單的一個驗證就是:三十分鐘效益測試,而唯一的KPI就是學員在三十分鐘的課程時間後是否有具體成長與清晰的before & after,要是有,那就恭喜你過了第一關。
所以要懂得規劃線上課程的作業,讓學員可以適當的吸收、學習與演練,到最後的成就感的建立。
二、社群經營
另外在規劃線上課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點,不要浪費了一門線上課程本身的行銷能力,線上課程與出書有一點共通之處,就是他是一家公司在短期內會傾注他們的行銷資源在一個個體戶身上:
這時候這一門線上課程和書除了都有創造營收的能力,你更要把它看成一個行銷通路。
而當你藉由它們大量的觸及到了客戶之後,你才會發現,好像忘記構思把這些客戶建立成社群的規劃與設計,本書後面有獨立一個章節說明社群經營的細節,這邊我們就不再重述,但是在規劃一門線上課程時,切記一定要以規劃一個社群的概念在做思考,而不是只是在規劃一門線上課程。
這是因為這些我們培養的社群將來都將會成為我們新課程的學員來源,或是課程口碑與分享動力的基礎,而且線上課程的學員要去哪邊繳交作業或是要去哪邊討論問題,都可以從社團的經營開始。
三、作業設計
作業設計有時候和第一項清楚的before after有點類似,但是這邊我們要談的是線上課程在規劃作業時的難處,基本上作業設計最基本的就是三個走向:第一種就是沒出作業,這種在目前比較少了,大家大概都知道線上課程要設計作業了,因為這些作業除了可以確保學員的學習成效之外,更可能可以成為這課程的口碑與見證,但是為什麼一開始有些講師不敢出線上課程的作業呢?
因為線上課程的銷售量,要是以一門課銷售出400份時,也就表示這位講師會一瞬間收到400份的作業,這應該是沒有一位講師可以處理的量體,而一門線上課程就會在這邊出現幾種走向。
一門課程三次以下的作業與一門小課程一份作業,其實很關鍵的就是不管是一門課三次以下的作業(400份 x 一門課3個作業 = 1200份作業要批改)還是一門課一份小作業(400份 x 一門課大約20堂課程 = 8000份作業),我們都知道這都遠遠超過一個講師可以負荷的量。
所以很多講師最後都會選擇一門課3~5個作業作為規劃,想說忍一下拚一下就過去,畢竟批改一份作業要是花20分鐘的話,就是24000分鐘(400小時)的批改時間,而400小時以一天8小時的工作時間來說,就是50天的工作量,這說真的就壓垮了大部分的講師。
但是你知道嗎?線上課程學員繳交的作業對講師來說其實是最關鍵的養份嗎?是一位講師最可以精進自己的資源嗎?也許你們知道,但是卻也擔心著巨量的作業批改,因此在作業設計上綁手綁腳的不敢放手規劃,或是真的規劃了卻承受著非常巨大的批改的後期營運成本。
這邊跟大家分享我的《28堂晉升主管必修的簡報課》,我規劃了27門作業,而3300份的銷售量(2021/05/22的銷量)就等於會有89,100份的作業,但是事實上我幾乎沒有批改過他們的作業而且沒有抱怨,為什麼?大家還記得我之前說過的一個很關鍵的商業鐵則嗎?契約就是雙方議和,只要我們和學員有共識,他們可以接受我們的條件,我們就可以合作,否則就不是我的客戶,不是我應該賺的錢。
所以我的作業形式是:上課中或是課後遇到的問題採統問統答、另外繳交作業的方式是在社團中主動繳交給我,在建議方面我也會採統問統答的方式,只是會以少數幾位學員的作品作舉例說明,第三個配套是我每個月會出一個題目(獨立於那27門作業)讓大家作演練,這邊我就會每位批改。
所以你會發現一件事情,我提出的作業規範在大部分的情況下是不管多少人繳交作業都不會增加我每個月的營運成本。
契約就是雙方議和,你應該排除那些你不能承受的,去思考可以幫彼此達成目標的聰明方式,我們應該聚焦在彼此都可以有所獲得的目標,而當我們聚焦在目標時,方法就有千百種的可能,而當我們聚焦在方法上時,我們就會被方法綁死,沒有人說線上課程的作業就是一份一份的改到完不是嗎?
最後,那些作業的批改在營運成本不會爆炸式的提升時,這些作業就是講師最關鍵的成長素材,因為學員的問題會穿透你在規劃課程中沒有思考周全的細節,而且他們會用他們獨有的工作情境挑戰你的設定,這時候你的批改就是會自我精進最棒的方式,而且最關鍵的是當你花了那麼多的時間批改作業時,你怎麼讓這樣的批改時間成為最有價值的呈現?你可以將這些作業的批改變成一篇篇的文章回覆給學員,你當然也可以將這些作業化零為整的編譯成一本書,而且是一本以學員真實問題為基礎的實戰演練書!
所以,恭喜你,你知道也許困擾你已久的出書的內容要從哪來的問題,現在已經解決了,因為你線上課程會瞬間幫你帶出三到四百位的學員與他們的問題。所以線上課程的作業好好規劃,你甚至還可以順便達成職業講師另一個必經之路:出書的目標呢。這就是為什麼我會把「線上課程已經是社群與知識經濟時代下職業講師的標準配備了」掛在嘴邊的原因了。
我們極其幸運的生存在這樣的時代下,可以直接經營社群平台面對自己的客戶與合作夥伴,讓我們可以輕易的將我們的知識經驗直接兌現,所以真的去把線上課程放在你未來的規劃中吧!
【關鍵決勝點】線上課程的錄製方式決定了建置成本,與錄製的難度
其實我已經聽過非常多錄製過線上課程的講師抱怨,或者說不是抱怨可以算是哀號了,他們說每次錄線上課程都NG到一個會打擊自己講師身分的次數,甚至有些講師還自己寫好逐字稿再搭配上影像團隊準備的提詞機,依舊錄不好自己的線上課程。
這原因其實很簡單,職業講師在線下課程中日常鍛鍊的其實是臨場反應力,而不是背稿的能力,所以這種特化過後的能力遇到了背稿的情況時,反而讓自己的表達變成極為的僵化,尤其是很多講師一看提詞機,面部的表情都消失了(我好像沒資格說人),所以這邊跟各位在錄製線上課程中遇到背稿瓶頸的講師分享我自己的做法:
一、製作授課內容的簡報
二、自行演練一次
三、不熟的地方用動畫淡出的方式進行講稿的切格與提升對內容的熟悉度
四、最候再試講一次
五、現場直接上場(沒嚴重失誤就繼續講下去)
六、請後製打逐字稿
這樣直接省去了背稿與背稿後的不自然,這大概是經驗比較豐富型的講師可以嘗試的方式,我用這樣的方式,一堂十分鐘的線上課程錄製的時間大概就是十分鐘,不要覺得我的錄製課程的效率高,因為以前我也試過用背稿的方式,我也一個小時錄不了二十分鐘,每個講師要挑自己最適合的方式,不要被制式流程給綁住了。
每個講師心中的痛:線上課程的盜錄問題
我想除了那些執行的問題之外,錄製線上課程擔心被盜錄也是一個讓人卻步於線上課程的理由,關於這一點我就直接說了吧!只要放在網路上的課程內容就勢必有人錄製,你無法防禦,因為我看過太多盜錄的手法了,就算是線下也是,在大陸有些講師甚至是不准學員帶手機去參加他的課程的,但是呢?一樣被盜錄了,他們怎麼做的?四個人一組,一個人專門筆記講師的講稿與肢體,包含笑話也都記錄下來;一個人學習他們運課細節,項是分組、教材、教具、設定好的特殊環境與助教怎麼操作;一個人專心學習老師的上課重點,另外一個人,隨時補位,下了課,直接拆解與組合這位講師的授課內容,請問還有什麼課程無法抄襲的嗎?
所以我跟大家分享我們要做的不是預防別人的抄襲,而是應該要去思考如何讓抄襲無效化,假如你把線上課程的內容當成你線上課程唯一的核心價值,那到頭來你勢必不會做出自己的線上課程,因為你會擔心有人會抄襲,但是我有幾個概念可以跟大家分享
一、公開才不怕抄襲
真正被抄襲而且損失很大的是那些從沒公開自己教學內容的人(其實這也很正常)因為別人也從來不知道這些知識與經驗是屬於你的。但要是你做成線上課程呢?大概就會有幾千名學員會幫你在不同的產業、不同的企業、不同的層級幫你把關,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樣的說法與教學內容其實是治華老師的,很奇特吧!但是的確如此,而且這樣的做法其實在還沒有線上課程的時候,就有一些職業講師有這樣的操作方式,公開自己的教材,瞬間得到極高的分享數,瞬間得到管顧的好奇與接洽,至於有沒有人抄他的教材?當然有,但是每次也都被自己的學員或是粉絲主動告知,反而又成為了另一次的公關與品牌聲量。
二、要讓抄襲無效,不是預防抄襲
就像是我之前提到的我們在設計線上課程的時候,不要把它當作一堂課來設計,要把它當作是一個社群來經營。那假如我們可以在社群中討論一些關鍵的實作與問題的回答,那抄襲者要如何抄襲?假如有些與講師一起一對一的線下諮詢與分享會,那抄襲的了嗎?假如你有一個良好互動彼此共學的社團,這樣抄襲的了嗎?社團內每個月線上的聚會一次,讓彼此熟悉彼此,共創知識與經驗分享,更在過程中增加了學員彼此之間跨領域的交流與人脈,這樣抄襲的了嗎?
所以真正的關鍵是去創造一個線上與線下混合式的課程,讓線下可以驗證線上,就有機會讓抄襲者沒有興趣去經營,因為在課程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設計出讓買盜版的學員感到權益受損與心之想望的價值,那這時候我們還需要擔心盜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