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聽眾的提問,這三個方法你一定要知道

文章目錄
    Add a header to begin generating the table of contents
    Scroll to Top

    演講中遇到不會的提問,我們該怎麼面對​

    ​這是我覺得很多初次上台的朋友會擔心的問題​

    這不只是講師,很多個人品牌的經營者​

    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

    很尷尬吧!本來很開心的分享​

    當我們已經乘載了學員的信任時​

    結果一個學員問了​

    「一個自己無法回答的問題時」​

    整個氣氛就冷到不行了​

    一股面紅耳赤的尷尬​

    甚至影響到了你說話的語調​

    也開始「抖音」了​

    但是就像是我常說的​

    很多的問題對我們來說是第一次遇到​

    但是從這個產業與行為的模式中去觀察​

    這個問題早已發生過了上百次了​

    你絕對不是第一個​

    擔心被聽眾問倒的人​

    你也絕對不是第一個​

    真的被聽眾問倒的人​

    所以關鍵是我們怎麼解決​

    以下提供幾個方法給大家​

    我先分享第一個方式(俗套)​

    但是也需你在看完第二與第三個方式之後​

    你就不會需要這個方式了​

    或許也可以這樣思考​

    要是你真的「懂」第二第三種方式時​

    你就不會去使用第一種方式了​


    大方承認,解析問題,一起成長​


    這大概也是我年輕時的心態​

    因為那時候我會覺得​

    哪有一位老師需要承擔「問不倒」的責任​

    這樣的自我要求有點不切實際​

    但是「一起成長、一起尋找答案」​

    這件事情是我可以做到的​

    所以當我們遇到一個我們真不會的問題時​

    我會這樣說:​

    「同學,你問的這個問題真好」​(讚美)​

    「這是因為這個問題要解決起碼​

     要去思考的面向會有A、B、C這幾個面向​

     甚至還會有階段與產業別的差異​

     所以針對這問題我只能提醒幾個點​

     你參考一下」​

    (拆解問題,拆解問題就一種貢獻)​

    「所以針對這問題我現在只能分享​

     這幾個觀點給你​

     但是我很開心你問了這個問題​

     因為也讓我多了新的思考的角度​

     所以要是你願意的話​

     課後我們留一下聯絡方式​

     我會回去研究之後與你分享​

     也會寫成一篇文章給大家​

     讓大家不用再去撞同樣的牆」​

    (問題追蹤、研究問題與共享承諾)​

    這就是我以前處理的第一種方式​

    我想這樣的應對與態度​

    其實就算你不會,你也展現了​

    ▌一位分享者對知識與問題正向追求的心態​

    也算是一種身教了​

    相信不會讓大家對你的印象有太多的扣分​

    但是要記住​

    這樣的事情一場分享會中只能使用一次​

    兩次就是極限(有點誇張了)​

    三次你自己要去檢討了​

    接著跟大家分享​回答問題的第二個層次​

    記住核心的底層邏輯​


    「解決問題的兩個時間點就是​當下與不讓他發生」​

    ​今天我就只跟大家分享一下「當下」的方式​

    ​先定義假如你在某個領域是有些經驗的人​

    可以考倒你的問題,絕對不簡單​

    同樣的這樣的問題​

    也絕對不會只發生在一個人身上​

    所以當我們有這樣的認知的時候​

    你就可以這樣的操作​

    「這位同學問的問題很關鍵,​

     因為他可能牽涉到的層面有ABC很廣​

     所以我想問一下現場的各位​

     是否也遇到這樣的問題呢?​

     有遇到比較輕或是更嚴重的可以舉手嗎?」​

    (依舊要有拆解問題的貢獻)​

    更重要的是這句話​

    「有遇到比較輕或是更嚴重的可以舉手嗎?」​

    增加這句話的影響力​

    更輕更嚴重不就是全包了? XDDD​

    所以一定多少會有一兩個朋友舉手​

    要是有很多人舉手那就更棒了​

    「很棒,那這位舉手的朋友​

     你遇到的問題是更輕還是更嚴重?」​

    (基本互動,讓聽眾簡單的動口)​

    (不管他回答是更輕、差不多、更嚴重都好)​

    「喔!原來是這樣,那可以也跟我們大家​

     簡單的描述一下你遇到的問題嗎?​

     因為我相信大家的產業或是產品不同​

     多少都會有些差異,所以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問題嗎?」​

    ▌這很關鍵,因為同樣的問題要是​

    有人用不同的方式描述,​

    你鐵定會有另一種觀點產生​

    同時這些時間也是幫自己的腦袋預備​

    與騰出更多的時間來思考問題​

    「那你都怎麼面對這樣的問題呢?」​

    (蒐集不同解法)​

    因為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解決的方式​

    只是看是徹底解決還是部份優化了​

    即便對方雙手一攤​

    「老師,要是有解決方式我就不會來了」​

    大家應該也都會報以一陣幽默​

    其實我們剛剛在做的就是業界的市場調查​

    我們在調查​「問題的範疇」與「既有的解法」​

    「問題的範疇」​由不同的人、不同領域、階段的人來描述​

    你鐵定可以從中聽到一些有趣的啟發點​

    這是第一個動作

    「讓我們自己可以有​更多的角度去思考同一個問題」​

    其實在這樣的情況下​

    你就有機會去思考出可能的「回答」了​

    要是運氣好有人有解決方法那更好​

    那我們只要再優化他的想法就夠了​

    你沒有解決所有問題的義務​,但你永遠都有優化事情的可能


    最後我覺得回答難搞的問題​

    的最後一個關鍵點是「心態與目標」​

    心態:我覺得我應該要有答案​

    目標:我覺得我要解決這個問題​

    這是很多年輕分享者的心魔​

    但是我想跟大家分享​

    你沒有這個義務與責任​

    所以其實真的你只要提出​

    「優化的方向就好」​

    提出你想要分享的角度就夠了​

    所以大多數的問題​

    我們只要用「分享一點優化的方向」的心態​

    很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

    目標設定好,壓力就不會那麼大​

    以上​

    ​讓大家可以有另一個方向去​

    面對那些現場中的臨時問題​

    ​「有優化的方向就好」​

    ​希望可以在一些關鍵的時刻​

    給大家一個參考的方向

    商業講師培育專家:孫治華

    我把過去自己所有經營講師之路、教學技巧的細節,變成為期一年的「陪伴式」講師訓,我希望陪伴所有對於講師之路有點不確定的朋友走一段路,直到成為可以獨立經營自己專業品牌的講師。

    更多精選文章
    從職業講師看成功與累積的兩個想法

    從職業講師看成功與累積的兩個想法

    對於成為講師,你曾經害怕或擔心自己條件不夠好,導致不敢下決定嗎?或覺得自己還沒有準備好不敢跨出那一步嗎?其實你並不孤單,因為這樣的人還不少,這篇文章與你分享從職業講師看成功與累積的兩個想法。

    Read More »
    一門課程是否可以成為經典,只有兩個原則

    一門課程是否可以成為經典,只有兩個原則

    一是學員們是否成功,二是學員本身是否有貫徹自己的理念。讓我們從行銷內容策略,去看一個事業的階段。你可以不斷地砸行銷預算讓學員買課程,但是再多的行銷預算改變不了,學員上完課之後的體驗,東西不好吃,他就不會變成好吃,這就是一個事業的本質產品力…

    Read More »
    什麼樣的人適合當講師

    什麼樣的人適合當講師?

    「老師我適合當講師嗎?」這個問題從我開辦《職業講師的商業思維》開始,到現在我開《陪伴式講師訓》都是三不五時被問的問題,這篇文章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什麼樣的人適合當講師?二、講師這一條路對於一個人職涯的意義在哪?

    Read More »
    訂閱專屬講師電子報
    更多精選文章
    從職業講師看成功與累積的兩個想法

    從職業講師看成功與累積的兩個想法

    對於成為講師,你曾經害怕或擔心自己條件不夠好,導致不敢下決定嗎?或覺得自己還沒有準備好不敢跨出那一步嗎?其實你並不孤單,因為這樣的人還不少,這篇文章與你分享從職業講師看成功與累積的兩個想法。

    Read More »
    一門課程是否可以成為經典,只有兩個原則

    一門課程是否可以成為經典,只有兩個原則

    一是學員們是否成功,二是學員本身是否有貫徹自己的理念。讓我們從行銷內容策略,去看一個事業的階段。你可以不斷地砸行銷預算讓學員買課程,但是再多的行銷預算改變不了,學員上完課之後的體驗,東西不好吃,他就不會變成好吃,這就是一個事業的本質產品力…

    Read More »
    什麼樣的人適合當講師

    什麼樣的人適合當講師?

    「老師我適合當講師嗎?」這個問題從我開辦《職業講師的商業思維》開始,到現在我開《陪伴式講師訓》都是三不五時被問的問題,這篇文章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什麼樣的人適合當講師?二、講師這一條路對於一個人職涯的意義在哪?

    Read More »